分享 3 個實戰數據分析決策理念

在過去工作經歷裡,外企給人最深的印象是「大數據導向」,理性和大數據是跨越文化隔閡,進行平等溝通的橋樑;而在國內企業,「經驗導向」是主流,大數據的作用主要是「輔助證明經驗得到的想法」。

兩者的優劣本文不展開討論,但有一點是很顯著的,在培養新人團隊方面,理性和大數據的方法更容易操作。而經驗論,是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模糊點撥,自己領悟,用這種「散養」方式培養藝術家是可以的,但是用來培養具備大數據意識的網際網路產品運營團隊,顯然是不靠譜的。

可能讀到這裡,有人會說:

剛畢業的新手理論頭頭是道,但不能獨立運用,缺了什麼呢?
學校的運籌/決策學的知識,都基於一個假設:訊息是相對充分和正確的。如果不太充分、不太正確呢?只能吐槽麼?
本文認為,訊息充分的情況下如何大數據化決策應該是「極端特例」,「訊息不充分情況下如何大數據化決策」才是常態。
我們知道,經濟學的基礎假設是,資源是「稀缺」的,經濟學就是在資源不夠的情況下如何「do more with less」。能夠真正用於實戰的大數據分析決策,也應該立足於承認和正視「訊息不是充分的」。

第一個理念:嘗試量化「不充分」

常見的問題例如,由於埋點問題,數據不全,那麼究竟「不全」到什麼地步,是否可以量化,是否有其他數據可以互相佐證,在這些基礎上,利用已有數據已經可以做很多事情。

第二個理念:嘗試「容納誤導」

隔壁部門/合作方不願意分享充足的訊息,導致預測和實際數據結果差異很大?這也是非常常見的情況。抱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影響大數據的還有大量天災,相比這些來說,其實隔壁部門提供的大數據,有多少偏差還更容易預知一些,畢竟那是有「目的」的,而天災是無「目的」的。

絕大部分「有目的偏差」的數據,例如活動作弊,刷優惠,客觀情況就位於「目的」兩級的中間(比如說俄羅斯和土耳其雙方的新聞,往中間歸納就比較接近真相)。

預測時就容納黑天鵝,將異常因素納入考慮,大數據預測也和程序一樣,有所謂「健壯性」,能夠一定程度上容納意外情況,而「留餘地」程度的多少是可以通過對比測試,不斷逼近合理值的。

第三個理念:不要找藉口不思考

為什麼大數據分析周全的方案一再被上級否決,常見的心靈雞湯會說,因為上級看到更多的訊息,因此「訊息更多的一方決策比訊息更少的一方要科學」,這是典型的「找藉口」說法,不僅相當消極,而且容易引導人惰於思考,漸漸遠離理性,投身於追逐權力。

之前我們提過,現實生活里根本就沒有訊息充分的情況,更可能的是,執行層擁有更多的訊息(解釋了為什麼「權力下放」的網際網路企業勝算更大),況且即使是最高層,也無法預測新的競爭對手和行業政策巨變。數據分析如果切入面獨特,邏輯完整,而且留有健壯容錯性,完全有「一沙看穿一世界」的可能,這也是玩數據在精神上最過癮的地方。

小結

本文是隨手一口氣打完,沒有太多雕琢,初衷是,如果以後想教小朋友用大數據分析來解釋世界,不希望說類似「如果實際情況不滿足假設,那就隨機應變吧」。

growth hacker 與 Lean Startup 完美融合

具體到學習 Google Analytics-第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