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零售業哪些創新主題最具趨勢性與延展價值?傳統零售商突圍的機會在哪裡?AR、AI、人臉識別等創新技術對零售業的成長又會具有怎樣的前途?
剛走過的2017,全球的零售業製造了太多的話題。國內市場,冠之以「新零售」的主題之下,以阿里為代表,推出了一系列新舉措,如果簡要總結,總體無外乎兩個方面。
一方面,事關電商們的直接業務增長,獲客能力的提升,消費場景的擴展,諸如三類線下場景的滲透:
- 切入便利店:走進零售的最後一公里,離客戶更近
- 切入生鮮超市:直接進入百姓生活更頻繁的觸點,讓轉化與交易更高頻
- 切入無人零售店:與中產及白領人群的交互更無縫,讓零售運營更智能、成本更低
一方面,事關電商運營的效率提升與客戶體驗改善,這點尤其對於阿里意義重大,使得其面向京東最大的短板得以逐步補齊,這一點從年末的「雙十一」大戰的消費體驗方面得到了驗證。
阿里在過去一年對應做了什麼?關於電商平台與相應品牌門店的數據打通也成為了新零售升級的重要一環。有介紹稱,阿里在幫助大量的品牌商家打通線上、線下數據,使得其產品銷售能夠做到線上、線下一盤貨,而一體化的庫存管理使得更多品牌旗艦店可以踐行「線上接單、就近門店發貨」這樣的高效物流配送。
以嬰幼兒奶粉品牌惠氏為例,據稱今年「天貓雙十一」啟賦官方旗艦店下單,消費者最快1小時可以收到貨品。其背後打通了電商管道與全國2000多家母嬰門店的管道通路,實現線上、線下融合。
美國零售變革真正在引領新零售創新
熱鬧的2017新零售題材的確讓我們印象深刻,但如果細心對比一下中美兩國零售業過去一年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ATJ(阿里、騰訊、京東的簡稱)們的布局似乎都沒離開電商創新的鼻祖亞馬遜的指引。從線上的智能化體驗塑造、由內而外的雲服務到線下體驗店的切入、生鮮領域的試錯、無人超市的概念落地、再到收購美國最大的食品生鮮連鎖零售商Whole Foods,亞馬遜(Amazon)戰略路徑選擇無疑在引領全球零售業的變革試錯與創新成長。
而零售業的未來也不會只是由亞馬遜及其他互聯網公司去塑造的,在全球最成熟的零售市場,美國的傳統零售商們也在主動尋求變革與成長。2017年大家普遍的共識即零售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和模式不再有效,所有的零售商都需要因消費者的顯著變化和外部競爭加劇而改變。沒有顯而易見的成長定式,大家都需要試錯,逐步驗證有效的新做法、新手段。
因此,讀懂美國零售業的進一步演化,以及2018年的新趨向,無疑對中國線上、線下零售業的新一年創新與布局尤為關鍵。我們也尤其關注傳統零售商的轉型議題,結合華興力拓過去連續的數字化轉型賦能與服務實踐,以及華興力拓對於美國零售業的動態跟蹤,我們希望以下關於零售業變革與2018年的趨勢主題解讀能夠幫助更多零售與消費品企業、企業家打開新思路、找准新定位、推進新成長。
客戶便利性改善及「悖論」
與中國熱衷於大談通過兼併收購解決零售獲客與成長不同,美國零售商特別是傳統零售商在當前顯然更加持續關注客戶購買與獲取商品的便利性問題。
如果談到客戶便利性(Customer Convenience),當然一方面由於中國實際的最後一公里物流配送效率和時間已經顯著優於美國零售商,因此美國零售企業紛紛忙於對其會員,尤其是VIP會員提供更為快速的配送服務,諸如當日達,甚至是兩小時送達等服務承諾。美國也湧現了同城快速配送的第三方服務商(諸如Instacart)與零售商來做配送銜接,這是解決客戶便利性的一方面。
更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事實上傳統零售商在全管道概念提出以來,所謂「線上下單、線下自取(Buy online, pick up in store)」的服務定位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有在2018年進一步興盛之勢。
這一點表面上看,似乎在中國有些不那麼流行,甚至有些邏輯衝突,或稱「悖論」—— 既然要改善客戶便利性,那自然客戶線上下單,直接送到家裡對於國內倡導「懶人經濟」的看法最為合拍。包括大約在2011年前後,雖然京東商城出於緩解物流壓力,在北京等重點城市建設了一批自提點,但從近年主流的客戶選擇看,自提服務已經基本在中國沒有了市場。
但你會首先驚訝于在美國實踐「線上下單、線下自取」的零售商實際獲得了更大的收益和成長。如以Lowe』s(勞氏公司,聚焦家用裝修用品零售)為例,美國第十五大、世界第三十四大零售商,其COO Rick Damron在最近一個季度的投資關係溝通會中指出:
我們60%的客戶線上訂單是通過線下門店自提完成的,這其中40%的客戶又在自提過程中購買了額外的商品。
這就好像在肯德基,當你本來打算只買一個漢堡時,店員提醒買一個套餐會更划算,而且那個新口味配餐的確激起了你的興趣一樣;抑或是在沃爾瑪買了啤酒和尿片的爸爸在結賬時,突然發現收銀台旁邊擺放的棒棒糖也正是兒子所要的。
以上關於諸多美國零售商還在強化的「線上下單、線下自取」的實踐並不只是想要說明,門店自提的方式可能可以帶來更多的零售額。事實上,一方面即使今天中美電商的勢頭都很強勁,但消費者並不太可能切斷與實體零售的聯繫,更多的購買需要與體驗依然有賴於線下完成,另一方面傳統零售商天然的優勢是擁有廣泛布局于基礎設施完備和地段良好的門店,這些門店能否為消費者塑造更多選擇與吸引力?
因此,對於國內傳統的零售商而言,重新思考「線上下單、線下自取」的價值與經營模式對於2018年的發展亦有戰略價值。從消費者價值讓渡來看,零售商完全可以把節約的物流配送成本進行部分甚至全部出讓,如願意接受自提的線上客戶可以享受5%的訂單返現。與此同時,基於大數據對購物籃關聯價值的分析,零售商可以精準的在門店自提區域精準地擺放願意自提客戶群可能喜愛的關聯商品,並且提供更多新品的試吃、體驗等等。
只有充分挖掘與發揮實體零售的吸引力,傳統零售的客戶連接與黏性才會迸發生機,2018你有理由不看好嗎?
- 未來零售的變化依然充滿了未知,可以確定的是過去零售的經驗模式將不能持續,如何在新的環境下成長唯有擁抱變革,更多地試錯,小步快跑。
- 零售變革的核心將不是管道的自我修復,而是真正由消費者決定和反饋,科技創新與賦能固然重要,但真正以客戶為中心,塑造有吸引力的購買選擇與消費便利性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