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Growth Hacker?

Growth hacking 在矽谷的確是有快被用壞的趨勢,之所以在大陸的網際網路創業圈裡還沒有普及開來,我想一個是由於這個詞並沒有對應的中文解釋,沒有一個能夠找到一個相對完美的解釋,就像 「hack」 這個詞一樣。二來可能是由於大陸的大多數創業公司依然沒有將純粹的獲取用戶與傳統的行銷分離開來,沒有去總結用戶增長背後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又或者有這樣的人士,但是卻缺少矽谷開放分享的精神。

這個詞之所以被國外創業公司競相討論,並不是因為它只是個媒體創造出來的浮誇辭藻,而是因為 growth hacking 在 Facebook、Twitter、Quora、LinkedIn 等等成功的初創企業背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些公司也的確專門為這個角色成立了獨立的部門,全權負責用戶的增長。

Andrew Chen 曾在他那篇有名的《Growth Hacker is the new VP Marketing》中將 growth hacker 描繪成程序猿和 marketing 的混血兒,利用各種技術上的最佳實踐來驅動用戶的增長。One Month Rails 的創始人 Mattan Griffel 在 Quora 上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他創立了全世界第一家 growth hacking 顧問公司 GrowHack) ,他認為與傳統的 marketing 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growth hacking 則是從產品層面開始考慮用戶增長。

Growth hacking 更像是專門為初創企業設立的 marketing 部門,與現在火爆的 lean startups 其實是相通的,growth hacking 更多涉及到的是產品的疊代,比如通過 landing page 來決定到底哪個頁面的用戶註冊轉化率更高,以此下一次產品疊代時更新。類似的例子很多,利用這些數據分析的工具,growth hacker 能很快從產品開發的層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用戶增長最佳實踐,並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完善產品本身。

而傳統的 marketing 則基本不會涉及到產品技術層面,基本都是為一個成型的產品打造相關的推廣策略,雖然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用戶。這看上去其實比較像產品經理的任務,但就職責來細分的話,產品經理的重心主要還是在整個產品本身的開發,而 growth hacker 則是一個專門去思考如何技術性地獲取用戶的角色。

有個例子被無數次用來解釋 growth hacking 和傳統 marketing 的區別,那就是當年的 Hotmail。兩個創始人為了自己的 parttime 項目不被老闆發現,便自己打造了一個基於瀏覽器的 email 服務,最後乾脆把這個當做創業做了起來。他們當初是想要通過電視廣告、露天廣告牌等方式來推廣產品,但最後一個投資人建議,在每個用戶發送的每一封 email 下面都加一句話:「PS:I love you. Get your free email at Hotmail.」,就這樣,零成本地讓 Hotmail 病毒式地蔓延開來,一年半下來積累了1200萬用戶,而當時全世界使用網際網路的人不過7000萬。

這個例子其實不算非常特殊,是因為當時數據分析等工具還沒有出現,看不出產品層面上的變化為增長用戶帶來的改變。但 Griffel 的觀點其實是有道理的,公司內部很多非 marketing 的決定完全能夠左右產品的用戶增長率,growth hacking 更像是一個跨部門的角色,它可以細小到產品設計的每一個細節,比如購買按鈕的哪種顏色更能提高用戶的點擊率,也可以大到說收購一家海外公司來擴張自己的業務和用戶。

其實這也是為何有些人認為 growth hacker 這個詞只是有些譁眾取寵罷了,這個角色的職責其實在網際網路發展開始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沒有將其細分出來,而是分散到其他部門去了,比如 marketing 和產品開發。

Growth hacking 現在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套最佳實踐方法,比如優化 landing page、A/B 測試、email 送達率、SEO、content management、大平台整合等等,以此完善 growth hacking 中總結出來的5個過程:Acquisition(用戶獲取)、Activation(開通註冊)、Retention(保留活躍)、Referral(推薦分享)和 Revenue(變現模式)。

這些例子其實很多,如果一家初創企業有幾個人每天都在專研這5個過程中用戶在增長方面的潛力的話,類似用戶註冊轉化率、迴流率、購買率等非常重要的指數絕對會有大的變化,更何況這也完善了產品本身,我想這大概就是這些明星初創企業看中這個角色背後的原因吧,絕對是為了增加用戶而增加用戶。

娛樂營銷靠嘻哈火了, 那體育營銷有 freestyle 嗎?

內容營銷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