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喜茶風靡全國的時候;
有一次,經過一家商場,看到一家新開的喜茶,門口毫不意外地排著幾十米的長隊。
排隊的人中,男女老少均有,居然還有不少穿著正裝、提著公文包的白領。
有些明顯趕時間,頻頻看表,左右張望,在原地不耐煩地跺腳。
好奇心起,我觀察了一遍整個隊伍,想知道他們怎麼消磨時間。
你猜我看到了什麼?
90%的人,在玩王者榮耀。
是的,這兩個當下最熱的詞彙,就這樣結合在一起,毫不違和。
儘管Don't judge是我的信條,但當時還是不可抑制地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這些人為什麼這麼閒?
為什麼他們願意把大把的時間,耗費在這些事情上面?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可以毫不費力地列舉出十幾條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排隊買喜茶的機制。
但設身處地,真的讓我排幾個小時隊,去買一杯奶茶,我還是會覺得,這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同樣,作為一個體驗過純文字MUD的老玩家(暴露年齡),我也完全理解遊戲背後的一切機制。
但是,每天把幾個小時的時間耗費在遊戲上,這仍然會讓我覺得:太奢侈了。
有這麼多時間,看看書,不是更好嗎?
02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
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包括撒切爾、老布什、各大頂尖企業的董事長,等等。
會議的主題是什麼呢?如何應對全球化?
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會加劇貧富差距,會使財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邊緣化。
那麼,如何化解這80%的人和20%精英之間的衝突?如何消解這80%人口的多餘精力和不滿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當時的美國高級智囊布熱津斯基認為,唯一的方法,是給這80%的人口,塞上一個奶嘴。
讓他們安於為他們量身訂造的娛樂信息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慾望和思考的能力。
他說:公眾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並作出判斷。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Tittytainment 戰略,由Titty(奶嘴)與 Entertainment(娛樂)合成,中文譯為奶頭樂(有點三俗的譯法)。
奶頭樂戰略,具體是什麼呢?
一、是發展發洩性的產業
具體而言,包括色情業、賭博業,發展暴力型影視劇、遊戲,集中報導無休止的口水戰、糾紛衝突,等等,讓大眾將多餘的精力發洩出來。
二、是發展滿足性的產業
包括報導連篇累牘的無聊瑣事:娛樂圈新聞、明星花邊、家長裡短,發展廉價品牌,各種小恩小惠的活動,以及偶像劇、綜藝等大眾化娛樂產業,讓大眾沉溺於享樂和安逸中,從而喪失上進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只需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一份工作,讓他們有東西可看,便會沉浸在快樂之中,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
這個戰略成功了嗎?
目前來看,挺成功的。
03
是的,我說的就是一切偶像劇、明星、娛樂圈、微博熱搜、暴力衝突、情緒煽動、階級對立、低幼化遊戲。
我們日常的視野中,充斥著這些信息。
但這其中,99%的東西,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對我們也沒有哪怕一丁點價值。
微博熱搜,可以買,可以沖,給夠營銷團隊的錢,想上什麼就上什麼。
百度新聞,絕大多數是標題黨,不是哪個明星出了新戲,就是誰誰又鬧了緋聞。
更別說今日頭條之類的資訊平台、和朋友圈裡瘋傳的各種推送了。
奇葩說第一季剛出來的時候,眼前一亮,畢竟算是一檔有價值和內涵的綜藝,非常難得。
但看了幾期之後,你會慢慢發現,思辨開始讓位於煽情,邏輯永遠辯不過故事。
看實時投票,感受最鮮明的是:觀眾並不在乎邏輯,並不關心誰說得有理,他們只關心誰說得更聲情並茂。
通常背景音樂一轉,開始變成鋼琴獨奏,情緒醞釀起來了,票數就開始變化了。
那群選手裡面,我比較欣賞的,是陳銘。
無論是思考的角度,還是邏輯論證,單單論表現來說,都高出其他人不止一個檔次。
當然,並不意味著其他人水平不高,很可能只是選擇的路線和策略不同而已。
但節目組苦心孤詣,一定要給陳銘安上雞湯王的標籤;每次他起立發言,馬薇薇總會扯一句:又開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了。
如果我是陳銘,我想,我一定不會喜歡這種感受,因為這是一種曲解和侮辱。
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觀眾只能理解這些。
最近,知乎在討論一個話題: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大V,靠爆照、編故事、抄襲段子起家,拿到幾千、幾萬的關注?
有人說得很好:同一個人,爆照回答1000贊,寫情感故事1000贊,科普專業知識、還得到編輯推薦和一幫大V點讚的回答,才不到100贊。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
麥克盧漢說過一句話:我們創造了工具,工具反過來塑造我們。
在這裡,也是一樣的:我們選擇了怎樣的媒體,媒體就用怎樣的方式塑造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