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掌握大數據誰就掌握育人主動權


大數據是近年科技界最夯名詞,從資料中煉金已成為顯學。
究竟,大數據風潮對世界帶來哪些改變?如何早一步洞見商機?
過去,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分歧,有些甚至難以解答,但現在許多人心中都會浮現同樣答案——用「大數據」分析。

大陸利用大數據開始培養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路、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切實提高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從「質量提升」的角度對「三全」育人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與創新發展的路徑。

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現代教育研究與科學決策將以數據「說話」,改變「拍腦袋」式的主觀決策方式和基於經驗的管理模式。

依託大數據平台科學配置校內校外資源,做到育人資源「一盤棋」、多元主體供給。其次,優化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運用大數據全面分析學生群體、個體行為特點、思想形成規律,不斷優化教育方法,強化教育者的主導能力,為不同類別的學生製定「個性化」套餐,實施有效供給。再其次,優化考核評價,強化育人合力。

基於大數據平台的考核、評價、反饋以豐富的「數據證據」為支撐,使育人指標數據化、標準化,使「軟任務」變成「硬指標」,強化育人主體責任,促進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積極供給。

客觀動態評測教育對象,全程實施靶向「供給」。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要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利用大數據技術解決「供需錯位」的問題,實現按需供給、精準供給。首先,開展全面測評,實現供給精細化。

學生在各類訊息資源平台、互聯網終端留下的客觀行為痕跡訊息,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如何做」,運用大數據技術全樣本而非抽樣調查分析、提煉、處理,進行數據挖掘、定量分析,有利於教育者更為客觀、全面、準確地了解和評價教育對象,從而針對不同群體和個體進行精細供給。其次,實施動態監測,推進供給精準化。

大數據可對學生思想行為進行實時、動態、全程監測,掌握學生思想變化規律,預測發展趨勢,做到快速反應、及時疏導、有效預防,同時實現思想問題共性與個性、整體與局部、靜態與動態的準確區分,從而做到「標籤管理」,分類指導、精準服務。再其次,強化客觀測評,提升供給精品化。

大數據監測與評價全部源於客觀事實,避免了問卷調查在制定和填寫中的主觀性誤差,能較為準確地把握學生需求什麼、需求多少的問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必須契合學生需求,從需求側著眼,從供給側發力,對供給主體、供給內容、供給方法、供給模式等進行系統化設計,切實增強精品供給。

台灣沒有多大的實力,但卻有軟實力可以與別人競爭,然而「大數據是台灣的機會,但我們還有很多要加油的地方。」資策會數據科技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林蔚君語重心長的說,大數據分析做得好,不僅提升國民生活品質,更能向國外輸出服務。

20 點讓你成為頂尖成功人士的方式

創業者與其說是一種身份,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