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市場 SaaS 冰火兩重天:新零售崛起,餐飲凋零

由於競爭激烈,很多餐飲 SaaS 公司甚至開始在電商平台出售軟件,而在電商平台購買的客戶大都是小商家,其存活率低,倒閉率高,對於公司長遠發展的價值更是偏低。

何謂新零售?

「新零售」,就是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商品銷售。相比傳統實體通路,電商平臺入局「新零售」,就已具備「商品的大數據」,而隨著技術發展,假設阿里真的開設大量實體通路,他們還將擁有「使用者行為的大數據」,類似使用者目光的移動和停留,消費者移動的路線等等,都將會成為零售過程中「人物匹配」的重要依據。

故事應該從餐飲 SaaS(軟件即服務)說起

最早的互聯網,還是C端的天下,大家都在忙著做網站,做APP,做遊戲,很少有人關注線下如何和線上打通,更別說基於互聯網的企業服務產品,彼時的互聯網,線上和線下如同橫貫著一條巨寬的海,如同一個等於號,並行前進,互不交叉。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互聯網創業者看到了企業服務的市場,於是在2014年下半年,中國互聯網突然進入了B2B行業的春天。

很快,風投和創業者開始湧進B2B行業,一時間大量公司橫空出世,其中,餐飲行業因市場規模大、商家數量多、IT化率低等原因,成為B2B行業的先行軍。

公允的說,餐飲是離消費者和互聯網最近的 SaaS 服務,畢竟中國人民以食為天,再大的事情,大不過吃飯的,但是,眾多創業公司進入餐飲 SaaS 行業後才發現,餐飲行業經營的多業態、複雜性遠超自己想像。

首先,餐廳經營前後端各個鏈條和環節,包括了前廳、廚房、供應鍊等,業態上包括了中西餐、快餐、火鍋等,不同業態的餐廳對軟件的要求不同,導致產品不可能實現標準化,而無法標準化的產品,就將產生大量的研發成本。

其次,軟件研發後需要銷售,數量眾多的餐廳意味著需要大量的銷售團隊,而隨著人力成本上漲,導致公司的銷售的成本不斷提高,一個銷售的平均成本達到約一萬元,這意味著很難組建一個成百上千人具備規模的銷售團隊。

第三,餐飲 SaaS “重服務”的特徵,使得軟件銷售之後服務才剛剛開始,現場勘查、安裝、培訓、跟店、售後服務等,這一整套服務過程中的大量人力物力,導致公司的成本與收入難以正正比,對大部分創業公司來說,都是難以突破的困難。

如今餐飲 SaaS 已經是紅海一片,不計其數的公司扎進這個泥潭然後陷進去,“廠商多而小,代理小而雜。產品老而舊,服務慢而差。”“廠商不賺錢,代理賺小錢。客戶花了錢,後悔冤枉錢。這句話概括了整個行業的基本現狀。

那麼餐飲 SaaS 到底有哪些問題呢?
我覺得有三個核心的問題導致整個行業發展陷入遲緩。

餐飲 SaaS 的三大核心問題:泡沫、估值虛高與盈利死結

泡沫充斥。餐飲 SaaS 門檻低,其中充斥著大量的創業公司,據行業人士統計,國內做餐飲軟件的創業公司,高峰時達到數千家。

泡沫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門檻低,很多小公司如同一個小作坊,幾個工程師寫好軟件代碼、起一個品牌名稱、組一個銷售團隊,就搖身一變成立了一個新產品,然後融資,這種細胞分裂似的方式,迅速的產生了大量的新公司,一時間泡沫充斥著市場。

價值虛高。餐飲 SaaS 行業,看起來雖然門檻低,但是,高昂的獲客成本,客戶的存活率低(餐廳累計年倒閉率70%倒閉率),成為很多公司的死結。

據業內人士估算,市場某新三板上市公司市值一度高達10億,其公開客戶數2017年達到2萬家,每個客戶的價值竟然達到5萬元,這已經違背了商業的常識。另外,按70%的商家倒閉率,剩下的客戶能為公司帶來多少價值?其中的泡沫不言而喻。

尤其近年,由於競爭激烈,很多餐飲 SaaS 公司甚至開始在電商平台出售軟件,而在電商平台購買的客戶大都是小商家,其存活率低,倒閉率高,對於公司長遠發展的價值更是偏低。

盈利死結。早期的餐飲軟件,價格高至數万元,一家創業公司每年若能銷售幾百上千套軟件尚能盈利。而到了SaaS階段,風投進入市場,促使公司普遍開始做SaaS,價格也從上萬元降到如今的上千元、幾百元,甚至免費的模式,這種資本入局攪動市場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撼動了整個市場賴以為生的盈利土壤。

為什麼說零售 SaaS 是新藍海?

2016年10月,馬雲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此後的一年,新零售如火如荼的發展。京東也提出了無界零售,新便利,每日優鮮便利購等各大公司在過去一年裡紛紛推出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產品,整個新零售市場一下子被激活了。

在新零售行業裡,不管是阿里、騰訊、京東這樣的巨頭,還是家樂福、大潤發這樣的傳統公司,都處於摸索期,平台型公司尚未形成,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零售 SaaS 尚是一片藍海。

而資本也正在湧入這片藍海市場。但從2017年下半年來看,智能零售服務平台“店+”近期完成3000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零售 SaaS 企業“企加雲”完成A輪近億元融資;新零售場景營銷SaaS平台樂豆呀獲千萬級天使輪融資等等。

為何零售 SaaS 公司會突然迎來春天?在零售 SaaS 裡,供應鍊是其核心,這決定了,與餐飲行業的多業態、複雜性不同,諸多社區、商區便利店經營的複雜度大大降低,產品容易形成標準化,而便利店對於升級的需要很大,痛點很明顯。

社區、商區便利店,其本身作為社區、商區配套,人流是相對固定的,核心在於通過 SaaS 軟件提升內部經營效率,減少損耗,提高品類選擇的數據化和科學性,這是零售 SaaS 服務商應該做的供應鏈賦能。

我們以7-11為例,7-11對於其店面供應鏈的管理的科學性、數據化和高效率,是其競爭力的核心。在供應鏈產品賦能上,7-11對單品的管理極為精細,在做商品分析時,也是按照各類單品進行分析管理,比如,其會分別對某款純淨水或茶飲料等進行分析,並非簡單地按飲料類一概而論。

根據銷量、顧客的喜好把不同品類商品分為不同的單品,通過單品管理掌握了商品每一時刻的動態變化,實現備貨的精準。

通過這種精細極致的單品管理,7-11便利店把庫存控製到最低限度而又不至於缺貨,把利潤提高到了最大值。作為日本零售行業的冠軍,其單店銷售額遠遠高於其他便利店公司。

雲端處理器能在20分鐘內完成資料分析,幫助門店實時調整售價、供貨以及促銷活動等。每3天就要換15-18種,商品淘汰率為70%,總部還專門設置了OFC(營運現場指導)的專員,他們每人負責7~8家門店,從事一線門店經營指導的顧問工作,他們一周到店兩次,每次停留指導3-4小時。

隔海相望的7-11為中國零售企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樣本和榜樣,而對於那些想跑步進入新零售時代的超市,商超,商業綜合體,直營專賣店來說,一套完整的 SaaS 服務軟件是入門的不二法門,這也是零售 SaaS 的商機所在。

零售SaaS能賺錢嗎?能

好了,說了這麼多,那麼對於還在觀望的大量中小SaaS創業者來說,最關心的問題恐怕是,做零售SaaS能賺錢嗎?答案是,能。

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

我簡單解釋一下,這是一張主板和新三板上市的零售和餐飲SaaS服務公司盈利狀況對比圖,思迅是做零售服務的,而天財商龍和客如雲是做餐飲的,可以看到,2017年上半年,零售服務公司思迅軟件2017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達5378.81萬元,淨利潤2374.95萬元,科脈科技營收2465.65萬元,淨利潤-318.99萬元,而餐飲服務公司天財商龍的營收3317.02萬元,但虧損達到-2320.03萬元,同樣做餐飲服務的公司客如雲,2017年上半年營收6877.22萬元,淨利潤-5541.47萬元。

換句說,做餐飲SaaS的公司,還在虧錢,而且是巨額虧損,而做零售服務的,已經賺到錢了。

如何理解餐飲SaaS的未來發展?我覺得可以理解成高速公路。
建成高速公路的目的是方便目的地間的運輸,但如果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沙漠裡建成高速公路,虧本是必然的。

以電影行業為例,在諸如貓眼、淘票票出現之前,電影院的SaaS系統只是解決影院內部的管理,當在線售票系統接入之後,平台連接了影院和用戶,用戶可以通過在手機實時買票、選座,解決了此前用戶看熱門電影買不到票、在影院時間等待長、無法選座等痛點,最終提高了影院的入座率,方便了用戶,所以每張票多加3、5元的服務費,用戶也是接受的。

同理,新零售已經勢不可擋,阿里入股大潤發、做盒馬鮮生,騰訊入股永輝超市,還投資了永輝超市孵化的新零售產品超級物種,互聯網巨頭整合線下零售資源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而大量散落在街道和二三線城市的超市、商舖,也會以極快的速度接入互聯網。

總結

這是零售SaaS行業最好的時代,可以預計的是,在未來兩到三年時間裡,還會有大量的線下零售公司整合到新零售體系中來,這中間巨大的SaaS需求,是每一個做餐飲SaaS服務公司所難以想像的,台灣需要新零售的協助,讓你的利潤更高,而他只是一個過程,只是一個新名詞,如何將你的利潤達到高利潤,這還需要一些行銷工具。

te

什麼是 A / B 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