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擁有「富人思維」?

一、 致富的本質原因是什麼?

正常人之間的智商、情商等差距並不大,那為什麼有些人擁有大量的財富,而有些人卻始終飽受貧困之苦,一生都在被剝削呢?

原因在根本上只有兩個。

首先是因為:富人本身就出生於富人或中產的家庭,來自父輩的原始積累與言傳身教,以及從小受到的精英化教育和由此累積的人脈關係,令他們很輕鬆的就具備了致富的條件與能力。

但是討論這個原因沒有絲毫的意義,因為像我們一樣並非出生自富裕家庭的人才是大多數,我們不可能具備這些先天性的優勢。

我們要學習和考慮的,是那麼那些從貧苦或中產出身最後同樣擁有了大量財富的人,是如何成功的。

這對於我們而言才是最有意義的。

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導致同為窮人,但和張三差別並不大的李四,能夠致富的本質原因是什麼?

這個原因其實很顯而易見,那就是:思維。

思維的不同導致了選擇的不同,行為的不同,對於同一情境反應的不同,最終也就自然造就了財富水平的不同。

人的思維方式有千千萬萬種,有千千萬萬個層面,能造就一個人從其他人手中攫取大量財富需要的是多種正確的、且恰到好處的思維方式的組合。

那在這眾多的思維方式之中,最重要的、最基礎的、最核心的思維究竟是什麼?

這種思維,其實也很簡單,也只有兩個字。你不妨現在自己先猜一猜,我想先給你講一些更高維度上的東西,最後這個答案將會自然而然的被你領悟到。

二、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


互聯網上曾經流傳過一些說法,大致類似於:真正的富人都是很節儉的;中等收入人群才是奢侈品的最大消費群體等等。

這些說法及其潛台詞當然只是部分的符合實際,但它們所反映出的真相實際上是:【致富需要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這條準則。

財富的累計,本質上就是來自於【開源】和【節流】這兩種途徑,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消費和支出,致富無異於痴心妄想。

有人可能會說:有支出才能有收入,學會更好的享受才能更好的賺錢。

實際上【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和好好享受並不矛盾,人生當然需要享受,賺錢的目的本來也就是為了享受,但是你需要分清,你的哪些支出和開銷是真正的享受,哪些其實只是無意識中交的「智商稅」。

我們無意中所交的這些智商稅,所買的那些我們原本不需要的東西,這正是這些東西的售賣者們能夠攫取大量財富的關鍵,這也是為什麼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根本原因。

財富累積的本質就是剝削。不存在說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夠越來越富裕的可能。

我們的生活水平的確會較之過去有很大的提升,但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且多數人被這少數人剝削的資本運作模式則是會長久存在的。

所以【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既是完成財富累積中的節流,也是在盡可能的少交「被剝削稅」。

下面我們將來討論什麼是「被剝削稅」,以及為什麼要避免交這種稅。

三、讓我們先來談一談「資本主義」


在過去歷史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類的經濟規模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但是到了現代,經濟開始獲得了高速的發展。在公元1500年,每個人的平均產值大約為550美元。但是到了今天,不均男女老幼,每個人的平均產值為8800美元。

為什麼?

是什麼導致了、我們能夠在近現代短短幾百年的時間裡,經濟規模獲得爆炸式的增長呢?

答案是:科技的發展。

但科技的是根本原因,而非直接原因。

是科技的發展令人們產生了對未來的期望和信任,幾乎每個高速發展的國家中的人們都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未來一定會更好。

而且,科技越發達,人們對於未來的預期會越美好,人們對未來的想像空間會越來越大。

人們對於未來的這種信任與期待,才是導致經濟高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有人可能會說:我能理解有希望有信心是好事,但僅僅只是美好的期待,就足以支撐科技發展的如此迅猛嗎?我不信。

事實是:人們對於未來的這種信任,直接的導致了「信貸系統」的產生。而信貸系統的產生,宛如一劑革命性的猛葯,徹底的促活了經濟的發展。

我舉個例子:

李大明是一家銀行的行長。

趙二剛是一個建築商,他向李大明的銀行里存入了100萬現金。

於是李大明的銀行里就有了100萬的可用資金。

現在呢,有一位孫小美女士,她想創業開花店,就向李大明借貸了100萬。

有了啟動資金,那花店要裝修的,對吧。

於是孫小美找到了建築商趙二剛,委託他全權代理。剛好就花了100萬,於是孫小美就把從李大明那裡借來的100萬,轉給了趙二剛。

趙二剛這時呢,就又把這100萬存進了李大明的銀行里。

這時候,趙二剛在銀行的賬面上就有了200萬,但銀行里的錢,卻自始至終還是那100萬。

在過去,人們在對金錢的認識裡幾乎是只知道存儲這一途,100萬就僅僅只是存在銀行里的100萬。

但現在的100萬卻能夠給銀行帶來利息,給存款者帶來更多獲利的空間,給有想法的創業者以啟動資金,它能夠帶來自身價值翻上數倍的價值,所以金錢的用途和作用較之過去而言變得太大了。

錢的用途變多了,人們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多了,由此就進入了一種正向的循環。

所以,國家的發展和民眾對未來的預期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影響國民經濟的兩大因素。

就像在我國,民眾普遍對未來有很大的預期,所以不斷地在房地產、互聯網等這些產業投資,國家經濟體量就不斷的在增長;

但在一些發展緩慢或者已經衰落的國家,民眾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政府也無法拿出有效的措施刺激民眾消費,所以只能愈發衰落。

因此投資這個概念開始真正意義上被人們重視,並在500多年前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比如哥倫布探索新大陸就是來自西班牙女王的投資。

這項投資讓西班牙獲得了像中了樂透一樣的回報,西班牙人征服了美洲,開採了很多金礦和銀礦,種植了煙草和甘蔗,一躍成為世界級的強國,並在各地建立殖民地,掠奪財富。

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投資的好處,所以各類民間的、王室的信貸系統投資機構等逐步的運作了起來。

看到這裡有些讀者可能會說了:不對啊,那按你這樣說,全世界的經濟本質上也是一場龐氏騙局啊?

這種說法,也對,也不對。

當經濟這種概念被全世界所有人都理所當然的接受時,那我們就可以說它在人類社會中的確是客觀存在的,它就不是騙局;

但同時,人類的逐利投機心理是不可控的,所以人們基於對未來預期而作的投資、總會超過實際的經濟發展速度,這兩者之間的落差,就是所謂的經濟泡沫。

當這個泡沫大到不得不被戳破的時候,經濟系統就會產生暫時性的崩潰,引發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和大蕭條。所以在這種時候,經濟系統又的確是像龐氏騙局一樣而崩潰掉的。

四、你買的那麼多東西,有多少是你真的需要的?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世界上的資源總量是不變的。你消耗的多了,必然別人分到的就更少了;富人的財富多了,必然相應的窮人的財富就會變少。

但是隨著科技革命人們很快的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人們發現各種科技發展,地理髮現和組織發展都能夠不斷地提升我們生產、貿易和財富的總量。

也就是全球人可以分的這個蛋糕會變得越來越大。

所以推出新的產品,不一定要減少就產品的產量;世界上有蘋果手機了,我們也並不是不能再創立其他品牌;過去人們習慣了吃法式麵包,並不代表你新開的俄式麵包就賣不出去。

而是人們會培養出新的、更多的需求。

人們在選擇物品時不再僅僅只基於產品的實用性價值,現在是產品的附加價值當道的時代:情懷,逼格,社會標籤等等。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每半年、一年就換一部手機,一個人可能同時擁有兩不不同牌子的手機,他同時還會有筆記本電腦,還會為了閱讀而使用kindle,為了良好的視聽體驗而買液晶電視,高級音響等等。

理論上來說,這個人的實用性需求基本上是可以由一部智能手機全部完成的。

但是,我們會追求更精細化,更高質量,更舒適,更方便的試用體驗,所以我們的需求在不斷地變多。

基於這些需求,又會衍生出無數的手機貼膜,手機耳機,手機品牌,電腦鍵盤,滑鼠,付費閱讀等等產業。

於是人類的產業鏈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我們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斷地變大,變多。

需求會推動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又會創造出更多的需求,由此就形成了一個經濟系統的正向循環。

所以你現在意識到了,你的很多需求都是被資本方洗腦的「消費主義」所造就的。

資本方製造出了商品要賣出去才能賺錢呀,所以他們當然希望我們這些普羅大眾能夠心甘情願的購買他們的產品,而且買的越多、復購率越高越好。

於是資本主義開始鼓吹消費主義,將消費和「愛自己」「享受人生」等等這些理念掛鉤;

將商品和身份掛鉤,為你貼標籤,比如:有品位的女性都用YSL口紅;

故意將產品設計的可使用壽命很短,並不斷的推出新型號,利用各種方式潛移默化的令你認為:不買最新的型號就會顯得我落伍了、我需要它,從而讓你多次重複購買;

將越來越多的節日改造成購物狂歡節,甚至是商家會營造出一些購物節日;

所有的這些手段,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令你消費消費再消費。

但是你冷靜下來想想,你買的那麼多東西,有多少是你真的需要的?

你買的kindle看過幾次?網上訂的某專欄打開過嗎?買了一堆健身裝備你去過健身房嗎?

所以我們確實被商人和資本方洗腦出了很多的「偽需求」。

而且這些偽需求在你的生活開銷中所佔的比重絕對超乎你的想像,尤其是線上支付又大大的降低了你對花錢的敏感度,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你購買自己不需要的產品時,就是在交「被剝削的智商稅」。

過去是貴族們會豪擲千金,盡享奢華;工人們則節衣縮食,過得艱苦樸素。

現在則是:富人會更謹慎的管理自己的資產和慾望,而那些沒那麼有錢的人,在消費時卻大手大腳,毫不在乎。

甚至是一些沒有勞動能力和收入的高中生、大學生裸條貸款也要買個愛瘋6,某些女孩為了買到心水的衣服不惜去援交。

所以很顯然,少交智商稅,這是你踏上致富之路的第一步。

「節流」倒還在其次,其實以我們的收入水平,就是想節流也節不到哪裡去,因為發財這不是靠你節省那一兩千塊就能省出來。

關鍵在於兩點:

第一,要保持清醒

提醒自己少交智商稅,就是時刻提醒自己時刻牢記這世界的資本運作規律,時刻提醒你這世上大多數時候是富人在剝削窮人。少交智商稅無法令你成為富人,但最起碼不會讓你繼續陷入窮人的思維模式。

第二,降低刺激閾值。

俗話說玩物喪志,沉迷於物質享受會腐蝕一個人的心智,令他無法保持清醒的決策和判斷能力。

最為關鍵的是,交的智商稅越多你就越浮躁,越焦慮。因為你已經認可了那套「及時行樂,消費才能緊跟時代步伐」的價值觀,你將無法再專注於你所要做的事情。

所以記住:「少交智商稅」。這是這篇文章給你的唯一一個建議。

五、富人思維的本質是「投資」


現在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看到,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就這樣構成了一個循環,有錢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投資」,而其他人的最高指導原則則是「消費」。

有錢人將財產投資於有潛力的項目,獲得利潤後又可以用於投資更大的、回報率更高的項目;

普通人則一生都陷入不斷消費的陷阱,從各類商家、資本方編造的規則和價值觀中購買身份的標籤,焦慮的緩解劑,虛幻的美好體驗,而始終都沒有積累起可令他擁有滾雪球財富的原始資本和思維模式。

於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所以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富人思維的本質是哪兩個字?

無非就是「投資」。

但圍繞著這兩個字要做和思考很多其他的事情:原始資金如何積累,如何選擇投資方式,資產如何配置組合,如何應對金融風險等等。

這些所有的事情,本質上還是為了更好的、可持續的完成這件事情——投資。

當然,我們在一開始也已經說了,「富人思維」是多個正確的、且恰到好處的思維方式的組合。

如何在 5 個月內找到一份薪水翻倍的工作的?

讀懂這幾條,不愁寫不出好的競品分析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