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基金公司 50 強: 澳洲麥格理集團

導語

麥格理集團(Macquarie Group)宣布,已選擇資產管理業務負責人Shemara Wikramanayake接任將於11月份退休的Nicholas Moore,擔任集團首席執行官一職。

該公告是在周四(7月26日)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之前發布的,56歲的Wikramanayake女士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繼Moore以後,接管麥格理最大業務部門的領跑者。

總部位於悉尼的麥格理集團(Macquarie)在向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ASX)提交的一份聲明中稱,經過10年的掌舵,Moore先生將於11月30日退休,並退出麥格理集團(Macquarie Group)和麥格理銀行(Macquarie Bank)董事會。

但繼任計劃允許Moore先生參與麥格理的中期業績提交,並與 Wikramanayake女士一起完成投資者路演。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回顧,麥格理銀行的發展歷史,這家公司是如何從普通一家商業銀行做成行業巨頭。

前言

在澳洲,麥格理集團(Macquarie Group)的爆炸式成長似乎造就了一個神話般的存在。從1969年不足三人的「小作坊」一躍成為全球性的金融帝國。在澳洲,麥格理集團幾乎成為了「高利潤」的代名詞。

在很多澳大利亞人心目中,麥格理集團給他們留下最深的印象恐怕是「百萬富翁誕生工廠」,一家主要為澳洲本地金融市場高端人士服務的投行。但是實際上,麥格理銀行在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已經悄然成為了一個龐大的金融帝國。其63%的收入都來自澳新以外的市場。

麥格理集團的海外業務規模和擴張速度可以說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截至目前,麥格理集團在全球25個國家擁有超過1.4萬名員工。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從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日本東京、中國北京到阿聯酋迪拜、南非開普敦、巴西聖保羅都有麥格理的辦事處。據統計,麥格理集團目前為全球客戶管理的資產超過4700億澳元。

那麼這個神話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從「小作坊」到「金融帝國」

麥格理的前身是 Hill Samuel Australia (HSA),最初為一家商業銀行,于 1969 年開始經營,是倫敦 Hill Samuel & Co. Limited 的子公司。它于 1970 年 1 月在悉尼開業,當時員工只有三人。

現在,麥格理在全世界28個國家設有逾 70 個辦事處,擁有全職僱員14,372人,是一家提供銀行、金融、顧問、投資和基金管理服務的全球性金融集團。

1996 年 7 月 29 日,麥格理集團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 (Australian Securities Exchange,ASX) 上市,並於 1996 年 10 月 30 日納入 ASX 的所有普通股指數。



麥格理集團業務廣泛,覆蓋整個金融領域,可以說是投行中業務覆蓋面最廣的一家。主要分為以下五個分支:

麥格理資本(Macquarie Capital):為企業、私人股本和政府客戶提供企業融資咨詢和資本市場服務,參與公共和私人併購、債務和股票融資、私人股本融資和企業重組。在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在內的16個地區都設有辦事處。

大宗商品與全球市場(Commodities and Global Markets):為全球客戶提供股票、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等產品。

麥格理資產管理(Macquarie Asset Management):麥格理的資產管理業務,為客戶提供各基礎設施、實物資產、股票、固定收益、流動資產和多種資產投資管理解決方案。

銀行及金融服務(Bank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主要涵蓋個人銀行、企業銀行、以及財富管理。

企業和資產融資(Corporate and Asset Finance Group):為客戶提供專業金融和資產管理解決方案,以及提供靈活的初級融資解決方案,並在資本結構上進行二級市場投資的主要金融業務。

文末附麥格理集團的發展歷史。

造富工廠

在澳洲,麥格理集團由於給工作人員派發的豐厚回報而贏得了「造富工廠」的美譽。麥格理高管的「天價」薪水,每年都是媒體追逐的熱點。

例如,麥格理集團旗下的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Wikramanayake 光2016/17財年的薪水就高達1730萬澳元,成為澳洲薪酬最高的高管之一。和她一樣,麥格理集團很多高管的個人財富和麥格理集團緊密相連。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Wikramanayake說道:「過去30年間,我從未想過要出售麥格理集團的任何股票。原因很簡單,首先,我對我們現在所做的充滿信心。其次,從長遠來看,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投資。」

根據《澳洲金融評論報》的最新報道,2017/2018財年澳洲排名前十的高管薪酬中,麥格理集團總裁摩爾(Nicholas Moore)以25,191,040澳元的年薪名列前三甲,遠遠超過澳洲四大行高管薪水。

事實上,自從有該榜單以來,麥格理集團的高管薪酬一直就未從跌出過前三甲。

當然,麥格理董事會開的天價工資單遠不只有這一張。除集團總裁摩爾和資產管理業務負責人Wikramanayake外,麥格理企業與資產財務聯合總裁Ben Brazil拿到1690萬元,他的部下Garry Farrell拿到1010萬元;商品和全球市場總裁Andrew Downe拿到1540萬元;等等。整個高管團隊的薪水就超過1.4億澳元,無怪乎麥格理有「造富工廠」之稱。

雖然麥格理高管的大部分薪水都體現在持有的公司股票和基金中,但是整個行業對麥格理高管薪酬「高得離譜」的質疑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瑞銀指出,國際投行的員工個人成本收益比通常為35-38%,澳洲同行為30%左右,而在麥格理,這一比率達到了46%,比黑石還要高。

不過,機構投資咨詢公司Ownership Matters的公司治理分析師Martin Lawrence認為,多年來的事實表明,麥格理比競爭對手更善於處理薪酬問題。

「他們最先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概念,即員工創造價值則理應據其創造價值決定其收入,而不是管理層自己認為他們值多少錢。在麥格理,一旦公司的資本收益達到后,員工就從『利潤池』中獲取獎金。」

企業文化風格迥異

澳洲金融圈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如果誰可以把麥格理集團的「基因」轉化成商品裝瓶賣,那麼他/她則可以發大財,而澳洲四大行則是最想買到這些商品的機構。

可惜的是,答案是不能。

麥格理集團的基因無法解密,也無法複製。無論是前老闆Allan Moss,還是現任老闆Nicholas Moore也不太可能在其他金融機構中對麥格理集團進行複製。換言之,麥格理集團的文化可以說根深蒂固,獨樹一幟。

文化一:嚴厲不失公允的愛!

過去多年,麥格理不少執行主管都曾向高層抱怨過自己被分到了「無利可圖」的部門,獎金少的可憐。但是,麥格理高層對此的處理方式是耐心聽完前者的抱怨后,獎金制度依舊不變。

在他們看來,幸運只會留給那些真正有能力、辛勤工作的員工。這種不偏不倚、心平氣和的處理方式可以說貫穿了麥格理集團整個發展過程。

1996年,麥格理集團執行高管Simon Hannes由於「內幕交易」而被捕入獄。當時,Simon Hannes被指控指使一名朋友在收購消息公布前購買了9萬澳元的TNT股權。後來這筆股權在消息公布后瞬間飆升至200多萬澳元。

就在Simon Hannes被捕的當晚,他給當時麥格理集團的首席執行官Allan Moss打電話。Allan Moss既沒有指責他損壞了麥格理集團的聲譽,也沒有給予他麥格理集團全力支持其的承諾。

低調行事、不偏不倚、嚴厲又不失公允一直是麥格理集團一個鮮明的特徵。

文化二:嗅覺靈敏、低買高賣

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很多外資銀行對澳洲經濟失去信心的時候,麥格理集團以非常低的價格收購了很多外資銀行在澳大利亞的貸款業務。 後來事實證明,伴隨當地經濟的復甦,資產價格快速回升,麥格理集團自然是掙得「缽滿盆滿」。

敏銳的嗅覺、遇到基於時的快速出手可以說一直貫穿于麥格理集團的收購擴張戰略之中。

1999年初,當時市場上傳出來Bankers Trust(簡稱BT)打算出售澳洲的投行業務。麥格理集團老闆Moss即預判這是一宗划算的買賣,並且麥格理集團並不需要支付太多。

事實上後來發生的事情和Moss所預估的情況不謀而合。

就在2000年,麥格理集團就以1.1億澳元的價格買下了BT在澳洲的資產,整個交易折價15%。更為重要的是,BT當時很多非常有才華的管理團隊隨之加入麥格理集團,為後來麥格理集團的發展奠定了非常寶貴的基礎。

文化三:不斷適應,持續創新

根植于麥格理集團內部的第三大基因是適應和創新的動力永不缺乏。

例如,麥格理集團率先把私募投資的理念帶入基礎設施投資,即在開發階段買入,然後項目結束和順利運營階段退出,以獲得投資的高額回報。

20世紀初,麥格理集團利用250億澳元政府擔保融資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買入大量美國企業債。這在當時也是非常明智的創新之舉。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對於澳洲其他金融機構,尤其是初創企業而言,儘管無法完全複製麥格理集團的成功,但是麥格理的成功卻又不少可取之處值得他們學習和鑒戒。

  1. 任期長

麥格理管理層結構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任期長。據統計,執行委員會12名執行高管的平均任期高達23年。

以下高管在麥格理工作超過25年:集團首席執行官Nicholas Moore、大宗商品和全球市場主管Andrew Downe、企業和資產融資總裁Garry Farrell、麥格理資產管理負責人Shemara Wikramanayake、麥格理資本總裁 Tim Bishop和麥格理銀行首席執行官 Mary Reemst。

相比之下,澳洲企業首席執行官的平均任期只有5-6年。

首席執行官的任期和公司業績表現之間似乎存在一定的關聯。例如,以下任期超過8年的CEO,其所取得業績表現均要優於市場平均水平,即澳洲最大求職網址SEEK的首席執行官Andrew Bassat、Goodman集團的Greg Goodman等。

  1. 薪酬體系

麥格理執行高管團隊的任期長可歸因於集團豐厚的薪酬安排體系。執行委員會成員在長期任期中可獲得收益的複合性增長以及利潤共享支付制度。

即便在外部人士看來,麥格理的獎勵制度鼓勵個人實現獎金最大化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公司的收入。

  1. 基礎建設投資

麥格理的生存和成長密碼,就是傾向於基礎建設投資的「麥格理模式」:控股及投資哥本哈根機場、悉尼機場等全球十多個知名機場、參股世界第二大水務集團英國泰晤士水務等等。

「基礎設施」是投資大、周期長、回報低的投資項目,外界看來,正是因為這一因素,讓麥格理躲過了金融危機的風浪,也使麥格理成為擅長基建投資的獨角獸投行。

END

不管在哪個市場,沒有龐大的身軀,則無法加入和巨人的鬥爭,最終也成不了王。

但是,麥格理集團卻在一路荊棘的奔跑勝利后贏得了鮮花和盔甲。這個曾經被嘲笑的「小作坊」成就了自己的金融帝國,獲得了成王后的榮耀。


從全球來看,去年全球併購顧問中收入最高的是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按收入計算,頂級併購公司是Evercore,Moelis和Centerview。在全球併購活動中,利潤最為豐厚的是科技行業,其次是醫療和金融行業,而金融行業是銀行業中利潤最為可觀的。

麥格理集團發展歷史:

1969

建立了英國商業銀行 Hill Samuel & Co Limited 的全資子公司 Hill Samuel Australia Limited

1985

以麥格理銀行有限公司 (Macquarie Bank Limited)名義獲得了澳大利亞銀行牌照

1988

收購了 Chemical Australia Ltd(澳大利亞)

1989

倫敦和慕尼黑辦事處開張(機構股票經紀)

1990

收購了 Boston Australia Ltd(澳大利亞)

1992

收購了 Security Pacific(澳大利亞)

1994

• 建立了麥格理銀行有限公司倫敦分公司

• 外匯(倫敦)

• 紐約辦事處開張

• 在紐約建立了機構股票交易專櫃

1995

• 香港辦事處開張

• 北京辦事處開張

1996

• 麥格理銀行有限公司 (Macquarie Bank Ltd)在澳大利亞證交所公開上市

• 新加坡辦事處開張

1999

• 期貨、債務市場與農產品(倫敦)

• 收購了 Bankers Trust 的澳大利亞資產(澳大利亞、美國、巴西)

• 建立了財資和商品集團 (Treasury and Commodities Group)(紐約)

2000

• 企業咨詢(倫敦)

• 首爾辦事處開張

• 東京辦事處開張

2003

• 能源交易(倫敦)

• 建立了第一支北美地區基礎設施基金—Macquarie Essential Assets Partnership(多倫多)

2004

• 日內瓦辦事處開張(現貨股票)

• Abu Dhabi Commercial Bank 合資企業(阿聯酋)

• 收購了 ING Group 的亞洲現貨股票業務(亞洲、歐洲、美國)

• 推出麥格理歐洲基礎建設基金

2005

• 收購了 Cook Inlet Energy Supply(美國)

• 孟買辦事處開張

2006

• 收購了 Corona Energy(英國)

• 蘇黎世辦事處開張(金融產品)

• 巴黎辦事處開張(企業咨詢)

• 由 First South Financial Services 與麥格理(南非)共同出資組建 Macquarie First South 現貨股票合資企業

• 推出麥格理歐洲基礎建設基金II

2007

• 建立了非運營控股公司,即麥格理集團有限公司 (Macquarie Group Limited)

• 麥格理銀行 (Macquarie Bank)獲得了高級度量法 Basel II 證書

• 啟動了美國現貨股票平台

• 韓國第一家接受場外交易衍生產品的外資證券公司

• 收購了:Giuliani Capital Advisors LLC(美國)
Orion Financial Inc. (加拿大)

2008

• 在英國組建了一家銀行,即麥格理銀行國際有限公司 (Macquarie Bank International Limited)

• Macquarie Renaissance 合資企業(莫斯科)

• 啟動了歐洲現貨股票平台

• 斯德哥爾摩辦事處開張(企業咨詢)

• 墨西哥城辦事處開張(企業咨詢)

• 建立了麥格理亞洲私人財富管理 (Macquarie Private Wealth Asia)

• 麥格理與印度國家銀行、世界銀行集團成員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達成合資關係

• 建立了印度第一家財富管理領域的合資企業 Religare Macquarie Private Wealth

• 收購了:CIT Systems Leasing(美國)
Four Corners Capital Management(美國)
Globalis Investments(美國)

• 推出麥格理歐洲基礎建設基金III

2009

• 麥格理復興基礎設施基金(Macquarie Renaissance Infrastructure Fund)啟動

• 在韓國獲得銀行牌照

• 收購了:

Constellation Energy的下游天然氣交易業務部門(北美)
Tristone Global Capital Inc(美洲和歐洲)
Fox Pitt-Kelton Cochran Caronia Waller(北美和歐洲)
Macquarie Allegiance Capital(美國)

2010

• 在印度獲得非銀行金融公司(NBFC)登記

• 麥格理銀行有限公司,首爾分公司獲得櫃檯衍生產品許可

• 啟動了墨西哥基礎設施基金(Mexican Infrastructure Fund)

• 馬德里辦事處開張

• 莫斯科辦事處開張

• 麥格理能源(Macquarie Energy)(北美)成立

• 信用卡銷售與交易部門 (Credit Sales and Trading Division)新建了商業抵押融資及商業抵押擔保證券 (Commercial Mortgage Finance and CMBS)團隊,業務進一步擴張

• 在印度成立了麥格理SBI基礎設施基金(Macquarie SBI Infrastructure Fund)

• 與中國光大合資建立了兩支基礎設施基金

• 麥格理的能源市場部門(Energy Markets Division)在新加坡開始石油現貨交易

• 收購了:關聯技術服務分部(Relational Technology Services Division)
Delaware Investments(美國)

2011

• 迪拜金融中心分行取得牌照

• 在新加坡獲得銀行許可

• 收購了:資產管理人INNOVEST Kapitalanlage AG(澳大利亞)
收購SCC Swiss Commercial Capital LTD
Onstream(英國)

• 與巴基斯坦基金證券(Foundation Securities)和瑞士寶盛銀行 (Julius Baer) 建立戰略協議

2012

• 推出墨西哥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MMREIT)

• 推出商品投資產品業務

• 建立加拿大期貨業務

• 成立麥格理基礎設施債務投資解決方案(MIDIS)平台

• 從勞埃德銀行集團收購一份鐵路資產投資組合,成立麥格理歐洲鐵路業務部門

• 取得香港銀行業牌照

• 與開泰銀行集團建立戰略聯盟

• 在菲律賓成立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基礎設施基金

• 在泰國推出衍生產品權證

2013

• 麥格理第四隻歐洲基礎設施基金募集投資者資金27.5億歐元

• 推出麥格理旋翼機租賃業務,即直升機經營租賃業務

• 收購荷蘭國際集團(韓國)投資管理部

• 整合Perpetual的私人財富管理平台

2014

• 協調近年來澳大利亞最大的兩宗公開上市,分別為Medibank Private和Healthscope Limited

• 就Freeport LNG 110億美元的標桿性籌資計劃擔任顧問,為其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液化天然氣出口設施提供項目融資

• 收購通用電氣金融服務公司的優質融資業務

• 推出韓國私人特許經營基金第三號

• 哥拉斯高辦事處開業

• 推出麥格理韓國機會基金第三號

• 在馬來西亞推出衍生品權證

• 推出英國首只通脹掛鉤基礎設施債券基金

2015

• 向AWAS收購40億美元的飛機經營租賃業務

• 被Platts評選為北美第三大天然氣實物經銷商

參考資料: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主管必學用人之道: 慈不帶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領導不狠,員工不強!

兩大開放原始碼電商平台對比:Magento vs. PrestaShop